新华社评论员:筑牢“三农”根基,助力乡村振兴全局
栏目:立博体育 发布时间:2025-08-22

近年来,我国持续加大“三农”工作的力度,致力于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目标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不仅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,更是巩固“三农”基础的关键任务。那么,如何通过夯实“三农”工作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
### 从“三农”基础抓起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

“三农”即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农业生产是发展的“引擎”,农村基础设施是振兴的“骨架”,而农民则是实现目标的核心力量。只有夯实“三农”基础,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,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到实处。

在实施过程中,各地需结合实际情况,遵循科学规划。比如,通过巩固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,以及提高农民教育文化水平,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。案例表明,东北粮食主产区通过土地集中化经营提升了亩产量,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地区通过农旅融合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,这体现了“分类施策”的重要性。

### 打造农业“硬实力”,驱动产业转型升级

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。粮食主产区的高产稳产是国家根本。然而,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需求。推进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和绿色化是实现产业转型的关键。例如,河南通过推广绿色高效农机和无人机施肥技术,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,巩固了其“中原粮仓”的地位。

此外,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,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,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重点方向。这些产业园将农业与加工、休闲、文旅结合,帮助农民增加多渠道收入。一些地方发展草莓采摘园与自然风光结合的观光农业,每亩创收比传统种植提升了3倍以上,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。

中原粮仓

### 补齐设施与教育短板,提升农村生活品质

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。近年来,农村公路建设、供水设施改造以及宽带覆盖率的提升,让偏远农村的经济活动与民生品质都有了质的飞跃。贵州某贫困村通过修建自然灾害保险堤坝和发展高附加值茶叶产业,摆脱了“看天吃饭”的局面,实现山地资源最大化利用,收入翻倍。

与此同时,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的根本。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、本科生乡村定岗计划等政策,推动劳动力的知识化和技能化,改善经济发展质量。山东某地区开展“新农人”计划,邀请大学生返乡创业,探索出适合本地特色产业的创新模式,成为全省推广的亮点。

### 农民幸福感是乡村发展的标尺

全面振兴的乡村不仅是生产发展的主体,也应是幸福生活的承载空间。这意味着,保障农民权益、提升农民获得感是最终目标。通过完善乡村医疗、教育和文化服务体系,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。浙江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行动中,80%以上的农民表示:“村庄环境变美了,我们日子也更幸福了。”

“三农”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的重心,全社会都应参与其中,共同描绘一幅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新图景。